CPI和PPI双双负增长,市场无需担心
11月CPI同比下降0.5%,为11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与此同时,反映原材料价格的PPI同比下降1.5%。
CPI和PPI均为负值。市场需要担心通缩吗?
值得注意的是,PPI的月环比增幅是年内最高的。也就是说,实体经济仍在复苏,供求关系逐步改善,市场信心在提高,CPI指数为负,在特殊时期统计意义更大,不能指导现实。
不少机构明确指出,去年的高基数和猪肉价格是拖累11月份CPI的主要因素。市场也对这一解释深信不疑,因此市场情绪没有出现明显波动,对CPI反应过度。
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仍处于缓慢攀升的过程中,消费也处于复苏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CPI仍将处于低位。这段时间,特别是国际市场环境,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因此,通货紧缩压力或多或少存在,但不会出现通货紧缩的趋势。
由于通货紧缩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市场总是忧心忡忡也就不足为奇了。及时预测和反周期调整一直是凯恩斯时代各国政府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首选。对通货紧缩的警惕通常伴随着宏观调控的全过程。警惕通货紧缩有时是件好事。
通货紧缩的危险在于,价格下跌将抑制投资和生产。在学者和政府看来,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更危险。通货紧缩对一国经济的损害程度,只有向日本学习才能理解。
通货紧缩总是与有效需求不足有关。市场不是差钱,而是差投资机会能赚钱。判断通货紧缩是否来临,可以从物价、货币、经济增长三个方面来判断,即物价是否全面回落,货币供应是否不足,经济增长是否陷入衰退。显然,中国经济目前并不是这样。相反,它可能是今年唯一一个增长的G20经济体。
中国的大型经济体将更多地依赖国内需求来实现增长。市场经济发展到最后,是内需的竞争,是制度和法律的竞争。中国的市场经济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商业环境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通过制度供给,可以无中生有地创造出广阔的市场。
要努力建设高标准的市场经济,包括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进一步降低税费,减少寻租空间,减少行政干预。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和服务业,用行动证明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只会越来越宽。这样,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才能保持战略决心,从容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