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善而行,责任共赢:公益慈善研讨会探索多元实践新范式

2025-09-08 21:06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3472

图片1.png


2025年9月5日,在第十个“中华慈善日”到来之际,“善行无界·公益慈善与社会责任多元实践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旨在汇聚各界智慧,深入探讨在新时期背景下,公益慈善事业与社会责任履行的创新模式与多元实践路径,进一步弘扬慈善文化,激发社会向善力量。来自国家文化部、工信部、国家宗教局、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的相关领导出席研讨会并发表了精彩演讲。


图片2.png

中央新影《华夏英才》栏目组袁苗主持了本次研讨会

研讨会围绕“多元共生·责任共行”为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多位嘉宾指出,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公益慈善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捐赠与救助,而是日益成为推动社会创新、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图片3.png


澳大利亚塔州中国佛教学院院长薄伽梵·智及维摩诘宗师以视频方式出席研讨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主旨演讲。宗师表示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已深深融入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血脉之中。这一传统不仅体现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更展现出一种超越家庭和血缘的社会团结智慧。在迈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背景下,这一美德更被赋予新的意义——它既是个人品格的体现,也是推动社会进步、构建和谐家园的重要精神动力。

宗师通过设立的基金会持续投入,积极支持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致力于以系统化、可持续的方式推动社会福祉的提升。基金会聚焦教育公平、医疗援助、灾难救助及传统文化保护等多个领域。这一系列行动体现了基金会以实践回应时代需求、以多元举措赋能美好生活的使命与担当。

宗师指出,单一的物质资助无法解决受助者的长期困境,而灵性关怀更关注人的内在重建与生命意义的恢复。宗师通过佛法教学和禅修指导,帮助人们提升精神境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宗师认为,灵性关怀是公益慈善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重大灾情以后,它超越了物质援助的层面,触及到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处,为受助者提供情感支持、心灵慰藉与生命意义的探索。

宗师认为现代慈善的新路径是智能化发展,人工智能的精准资助正以其革命性的力量重塑公益的生态图景。这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升级,更是慈善理念的深刻演进:从模糊的“给予”走向精准的“赋能”,从感性的冲动走向理性与感性交融的智慧公益。

宗师最后总结道:持续参与慈善的人,幸福感高,慈善行为能增强内心的力量。事实也证明,越帮助陌生人,就越会消除对社会的恐惧;越帮扶弱者,内心就会越强大;越传递爱心,自己越快乐。

宗师的公益慈善实践展现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人类福祉的深切关怀。他的行动不仅为社会带来了实际的帮助,也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社会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4.png


国家文化部原副巡视员、中国文化信息协会名誉会长黄河浪从文化层面为大家解读了公益慈善的意义。他指出,中华文明儒释道慈善文化为中国公益慈善提供了深厚的伦理基础,是文化价值观的传递与时代回响。它根植于“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它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共生智慧,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慈善伦理观。这种伦理不仅强调恻隐之心与善行义举,更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佛家因果观念融入民族集体意识,使公益从个人德行升华为一种社会共同体延续与共的责任。在当代,这一伦理基础并未随时间褪色,反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体现在现代企业家“达则兼济天下”的反馈社会行动中,也流淌于普通民众“微公益”的日常善念里。

黄会长认为文化消费特别是慈善消费体现了社会的精神高度与人文温度,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鲜活注脚。它超越了基础生存需求的满足,展现出社会成员在价值认同、伦理追求和情感联结上的深层需要。一个乐于参与慈善消费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信任充盈、共同体意识强烈的社会。


图片5.png


国家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原一级巡视员、国家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会长解三明司长指出:公益慈善与社会责任的实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公益慈善与社会责任的实践中,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各自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多元化的路径共同推动社会进步。解司长认为:完善监管机制是保障公益慈善公信力的核心,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标准化和透明化,建立公益慈善的信用评价体系,通过这些策略,公益慈善与社会责任的实践将更加高效、透明和可持续,为构建公平、包容和可持续的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图片6.png


国家宗教事务局外事司原司长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赵建政司长以他在香港中联办八年的工作经历给我们分享了香港社会的公益慈善实践:1、有信仰,使得慈善行为超越了简单的物质给予,成为一种根植于精神追求和伦理使命的持久动力,无论是宗教的悲悯情怀还是人文的价值信念,都确保了善行的纯粹与坚韧。2、有发自内心的对同胞满腔热情,让慈善充满了温度与感染力。这种基于血脉与文化认同的情感纽带,激发了社会各阶层众志成城的凝聚力,无论是商界精英还是市井百姓,都能为共同的福祉倾注心血。3、公开透明的制度,是维系这份热情与信任的生命线。从而彻底打消施予者的疑虑,捍卫了慈善事业的公信力,让热情得以持久燃烧。4、成熟的义工制度,则是将上述所有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毛细血管网络。它提供了广泛且灵活的参与渠道,将社会大众无形的善意转化为具体、有形的服务。这四个特点环环相扣:信仰和热情是内在的引擎,公开透明是保障前行的规则,义工制度则是落地的车轮。香港的公益慈善实践既根植于中华传统的善文化,又深度融合了两方的法治理念、商业智慧和国际视野,形成了一个高效、透明、可持续且多元开放的生态系统。这种模式使其在全球慈善体系中独具特色且极具影响力。


图片7.png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国学文化传承委员会会长、世界老子同道会会长中国传统文化世界传播著名学者张云程会长从他对传统文化的研究角度阐述道:做慈善是利他,佛之所以成佛是忘我,是利他。生命的价值在于打破“我”的牢笼,在与万物众生的深切联结中得以圆满。张会长进一步阐述道:公益慈善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它超越了功利计算与道德施舍,直指人类社会的共同体命运与人的全面发展。其核心在于以人的需求为本位,通过社会自身的有机力量,识别、回应并预防那些个体难以独自应对的困境与挑战。因此,真正的公益慈善,它最终实现的,是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奋斗目标最生动、最具体的实践。


图片8.png


在研讨会的接近尾声的时候,远在澳洲的金刚圣源长老为本次研讨会献上了钢琴独奏《我的祖国》。当熟悉而深情的旋律透过云端缓缓流淌而出,会场内霎时间一片静寂,随即,出席研讨会的与会者们不约而同地合着琴声轻声吟唱。 歌声与琴声交织,不再是简单的合唱,而化作了对共同文化根脉的深切缅怀与致敬。这一刻,地理的隔阂被音乐消弭,研讨的理论沉淀为真切的情感,所有人在这庄严而温暖的氛围中,感受到了一种源于文化与家国的强大凝聚力。琴声落幕,余韵未绝,会场中短暂的寂静后爆发出持久而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献给长老精湛而深情的演奏,也是献给每一个人心中那条永不干涸的“大河”与那片永远眷恋的“故乡”。

研讨会在热烈而深远的氛围中圆满落下帷幕。与会嘉宾的真知灼见与案例分享,不仅深刻诠释了公益慈善与社会责任在新时代的丰富内涵,更展现了跨界力量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创新路径。

研讨会虽已落幕,但探索与实践永不止步。我们坚信,今日所汇聚的智慧与共识,必将转化为推动社会向善向上的坚实力量,激励更多机构与个人主动担当、多元参与,共同构建更具韧性、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慧琳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旅游都市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